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45章 高估自己 (第1/2页)
商鞅虽然被“五牛分尸”,但他为秦国制订的那一套基本原则却依然继续执行: 不立军功,不予爵禄,即使升为高级军官,也必需继续立功,才能保持自己的威望。 出于这种制度下,能担任重大战役的统帅,多领兵、领好的兵将,自然也就会获得更多立功受奖的机会; 中、下级军官则要通过“袍泽”关系,奔走、钻营于高官们的豪门内外,以求收留、提携。 在他们的麾下跟着多打胜仗,为自己选择一条能够走向辉煌前途的道路。 于是在秦军内也就围绕着几个重要将领,渐渐形成蒙氏、王氏、桓氏等势力。 大小军官,不是这几家的子弟,也半出其门。 白起虽然不在其内,却是穰侯魏冉一手提起的,靠真本领立军功,从士兵升为“武安君”。 作战之勇猛、多谋,使各国闻名丧胆,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权威,但暗中却仍然受到那几家势力的排挤。 胡伤是由卫国投奔的“客将军”,当然也很有才能因而受到秦王的重用。 也曾打过几次中等规模的胜仗,却还够不上高档次,又不是“世家”出身。 在下级心目中,还没建立起随他作战“必胜”的信念,所以威望不是很高。 指挥作战,主要靠“纪律”。 秦国军纪极严,无论任何理由都不能违抗上级命令,否则在战场上可以立即处决。 在阏与之战中,胡伤明显地犯了几个错误,以致被赵奢牵着鼻子走,处处被动。 这些错误,早已有人看出,却无人向他指出。 心中则满怀愤怒和不服,能打胜仗还则罢了,打了败仗,谁还肯听他指挥? 就胡伤自己的心态也很不正常,最大的弱点就是骄横专断,刚愎自用。 由于秦军经常打胜仗,养成了他们总是过高估计自己,过低地估计对方的习惯。 这种习惯于胡伤犹甚,从而导致他轻敌和判断失误: 对客观环境不做深入调查,一望就认为北山不可攀登; 对敌方的情况更不认真分析,总是自作聪明以自己的意愿去为对方设想。 就算赵奢不蒙蔽他,也是在盲人骑瞎马的状态下进行指挥。 在战略上应该具有蔑视敌人的英雄气概。 但在战术上若轻视敌人,就难免被假象所迷惑,以致一败涂地。 胡伤被内行人嗤笑的另一个方面是,他在兵力配置上随意性太强,轻率得近于糊涂。 他这次出兵的主要任务是拿下阏与,打开伐韩攻赵的通道。 然后根据情况进一步扩大战果,为日后对韩、赵的军事行动尽可能多创造一些有利条件。 所以才给他二十万人马,若只为取阏与,五万军足矣! 而且阏与的地理形势也不适宜展开大兵团作战,他虽率二十万军,也只是为大战役做准备的先遣队。 按此部署,他应该只用少数兵力攻打阏与,留下大部分兵力以待攻下阏与之后。 当然,为了防止赵、魏出军援助,在各个重要路口设置一定兵力扼守还有需要,但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