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51章 说服太后 (第2/2页)
,燕后跟我的感情的确深,怎奈嫁出去的女热泼出去的水。 所以我最关心的还是长安君。” 触龙倒不怕威后恼怒了,竟和她认真辩驳: “依老臣看,您最关心的还是嫁出去的燕夫人,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,扯着她的衣服哭得悲悲切切。 从心里说,是真舍不得她远走啊。 但逢年过节的祭祀大典上,您却又口口声声地祷告祖宗保佑,千万别让她回到娘家来。 因为除非国破家亡,往后不能离国。 您不惜与女儿终生不见,还不是为了她和子孙们在燕万世永昌吗? 这才是真正的关心啊!” 威后的眼前不禁涌上一层朦胧。 在战国纷争的岁月里,贵族的生命、地位也都处在动荡不定之中,谁敢保自己和子孙几世、甚至一世的平安呢? 自己出嫁后,直到母死父亡,又何曾见过一面? 心中一阵酸痛,不禁一声长叹: “果然如此,我真是一回回在梦里见到她,又怕是‘梦想成真’啊!” 触龙擦擦自己的眼睛: “对燕后,您想得长远,直到她的子孙后代。 可是对长安君,您却只关心他眼前的衣食住行是否舒适,对他的未来却不考虑。 所以老臣说您对女儿比对儿子爱得深。 在疼爱儿子上,您就不如老臣想得远了。” “啊,你是说我对长安君……?” 威后的思绪已被触龙引到遥远的蓟京,却又被牵回到长安君身上,难免有些恍惚。 触龙紧紧地把握住时机,毫不放松地步步深入: “您并没有从长远大计为长安君想! 各国王侯的子孙,哪个没有封爵俸禄? 可又有几家能延续到三代王孙之后? 不是被灭族,就是沦为平民百姓。 就拿咱们赵国来说,立国百余年,历代赵王的子孙受封者还有谁能世袭到今天? 您还不清楚吗?” 威后默默地点点头。 “为什么他们都不能长保富贵? 原因只在于他们持宗室之亲,无功而位尊,不劳却禄厚,正如《诗经》云: ‘不稼不穑,不狩不猎’。 不攻不战,却财宝如山,怎能不被人忌恨? 千夫所指,无疾而终,此天下积怨,岂能久乎? 老臣承认,是想劝您答应齐国,固然是为了国家大计,但对长安君也是一件好事。 您想,他现在只不过一个孩子,就已封尊爵、享富贵,可是对赵国又有什么贡献? 不也是不劳而获吗? 当然,在您的羽翼下他可以高枕无忧,然而,一旦‘山陵崩’,他又能依靠谁? 您已年过五十,他才十一。 太后,您只能庇护他一时,却管不了他一生。 如果不为他的未来做好安排,他眼前的安逸,恐怕只是昙花一现而已。” “啊!” 威后并不是那种没见识的糊涂女人,触龙的开导已把她从意气用事的迷惘中惊醒: “左师公,您看……” “臣以为齐国定要长安君为质,正好给他创造了一个为国立功的大好机会。 他到临淄去虽难免路途辛苦,日后,国家却要把一个十岁孩童在危急时刻出国求援记入史册,永不泯灭。 您所给予的,就都是他应得的,谁也不能再说三道四,从长远看,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!” 当大臣们都是振振有词地逼迫一个小孩子去为国分忧时,不能不给威后造成一种逆反心理,所以陷入对立僵局; 而触龙则是站在她的立场上为长安君设计长远利益,自然能引起威后的共鸣,进而达到共识。 大概这就是所谓“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”吧? 第二天,威后用百辆车送长安君赴临淄。 齐王建也只得派田单援赵,田单发兵的同时又向赵要求启用廉颇与自己配合作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