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27章 寻求避难 (第1/2页)
“谒者”是当时一种专业的外交使节,属于“无任所大使”。 但比大使的级别低得多,仅高于“信差”。 干的也是跑腿儿的差使,往返于各国之间,答对礼节上的应酬。 哪怕明天我就要攻你,今天仍派谒者去致以“最亲切的问候”。 而且频频举杯,握手言欢,以麻痹对方。 有时战争爆发,迫不及待,“谒者”来不及逃脱,因而成为牺牲品的也不乏人在。 他们大多是糊里糊涂地送命。 有的则是明瞭上级意图,但无论是“糊涂”还是“明白”,送死都是“天命”,必须硬着头皮去闯。 所以楚王派申公投国书于宋而使郑。 明知就是要以自己的性命为导火线引发楚、宋间的战争,他却必须为“国”舍命而使。 后来的谒者学乖了。 他们利用出使的机会,与各国的权势重臣、社会名流卑躬曲交,以求危急时能得“缓颊”保住自己的小命。 信陵君无论国内地位还是“国际”知名度都很高。 所以王稽每到魏国,都要毕恭毕敬地来拜望。 一般情况下信陵君对秦使的态度比较冷淡,仅是礼貌性的略作寒暄,再赠些土特产和食品便端茶送客。 这次却不同以往,不但陪着闲聊了小半天,中午还留饭。 不在于酒菜的丰盛,这个“面子”实在太大了。 达官贵人都很难得到这种规格的待遇,王稽受宠若惊,以致语无伦次。 要知“谒者”的主要工作就是鼓唇弄舌说假话,所以都是伶牙俐齿之辈。 面对一国之主,甚至险象环生之时,也都“猝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”,从容不迫。 怎么今天信陵君给了个“好脸儿”就如此失态? 未免太丢人了! 王稽连忙做了几次深呼吸,运功力调整心态,才总算恢复平静。 但款待升级,表明自己与信陵君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,王稽仍兴奋不已。 可惜,他忘了“礼下于人必有所求”的古训,即便豪爽如信陵君,也不会无故请他“搓一顿”。 酒过三巡,信陵君把话题拉入主题: “王大夫,无忌有一事相求,不知能否答应。” 原来如此,王稽的头脑变得冷静了。 但天下都是人求信陵君,今天信陵君居然求到自己头上,也是万分的荣幸。 连忙站起躬身: “公子有何驱使,一句话而已,何言‘相求’二字?” 信陵君笑着招招手: “大夫请坐,无忌有个朋友张禄才华盖世,因大梁狭浅,不足大展其才,想到贵国去一试其锋。 不知大夫可肯提携并介绍给秦王?” 信陵君的朋友要到秦国去似乎不必求我,这后面还隐藏着别的吧? 想到这儿王稽试探着问: “此乃举手之劳,只是下官车陋马劣,一路上岂不委屈张先生?” 他的用意很明显: 你有的是好车、好马、好朋友,为啥偏要我帮忙? 当时无论军人参战、官员出使,一切需要都是自备,王稽的经济条件差,车马档次确实不高。 信陵君明白王稽用意,实际上也不准备全瞒着他,先招手令从人抬上百镒黄金: “实话实说,张禄与魏相国有点儿小矛盾,又不愿意同他解释,所以才想搭乘您的车游秦。 秦、魏友好,秦使一般不会受到盘查,对您没有什么麻烦。 至于路费嘛,无忌备金五百,如果您认为不足,还可以提出。” 好家伙,五百金! 相当于自己几年的俸禄! 能买几辆驷马高车! 这个“礼”不算轻,若能因此而与信陵君攀上交情,其价值又何止五百金? 不过秦国目前的政治形势既紊乱又微妙,丞相魏冉大权在握,特别厌烦外国游说之士。 以自己的职位,把人带到咸阳还不成问题。 但若被穰侯知道自己向秦王引荐,就可能招来麻烦。 所以他想找理由推卸向秦王介绍的责任。 信陵君对秦国的政局也非常了解,知道王稽心存畏惧,便又提出一个条件给他加油鼓劲: “我这朋友才华盖世,若能入秦必得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