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47章 威后问齐 (第1/2页)
回国后,秦王毫不吝惜地斩了斯高和其他几个失职的将领。 对胡伤还算客气,念他往日功高,准其以官爵家产赎罪、削职为民。 胡伤也没脸再在秦国混下去了,隐居到别国某处山中,了此残生。 赵军也损失了一万多人。 为了奖励许历的战功,赵奢呈请赵王追封他为国尉将军,以隆重的军礼安葬了他,并厚恤其家属; 因功卓著,赵奢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,则为“马服君”,成为赵军一名主将。 死后便葬于封邑。 其子孙最初以“马服”两字为其姓氏,后省去“服”字,遂有马氏,世居邯郸,史称马姓正宗。 此为马姓由来之一。 “阏与之战”虽然还够不上大决战的规模,却是赵在与秦交锋中的一次重大军事胜利。 从而打破了“秦军不可战胜”的神话,大振赵国之威。 有利的一面是坚定了抗秦的信心。 不利之处是使赵国部分决策人因胜而骄,生轻敌之心。 惠文王甚至想再举“合纵”大旗,统帅六国。 可惜,天不佑人,公元前二六六年,赵惠文王崩,太子丹即位,是为赵孝成王。 但他尚未满十八岁,登基后按例由他母亲赵威后“垂帘听政”。 其实,战国时代虽已提倡“男女七岁不同席”。 但相互交往还比较开放,尚没像南宋以后那么限制,所以威后“听政”不必“垂帘”。 尽管威后还是个不太老的寡妇,也可以让大臣们进宫议事,而且,几乎可以面对面促膝长谈。 关于秦以前妇女是否读书的参考资料不多,但战国时期大概还没有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观念。 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脱颖而出,展现了许多比男人更为突出的女杰丰采。 如:能预示流亡中的晋文公重耳日后必回国为君,得志于诸侯的僖负羁之妻; 告诫重耳不可妄自尊大而失人心的怀嬴夫人; 教训儿子不食无义之财的羊舌氏之母叔姬; 以割断机上的布来喻劝丈夫不该贪恋安逸而荒废学业的乐羊子妻; 直指齐宣王“四失德”,请他疏远嬖侫小人,招贤天下贤士; 使齐国强盛起来的“无盐王后”等等都“流芳”至今,赵威后也可跻身其中。 赵威后是齐愍王的女儿,如今齐王建的姑母,自幼聪慧多智。 威后刚执政,齐王建就派舅父后胜赴赵。 一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,祝贺表弟新王登基; 二来也是侄儿问候姑母。 威后接过国书先示谢意,然后便问: “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? 百姓能安居乐业地生活吗? 你们齐王的身体好吗?” 后胜很不高兴: “臣奉命来问太后安,您却先问收成好坏、百姓苦乐。 最后才关心齐王康健,未免先贱后贵、本末倒置,有点儿瞧不起我们的君王吧?” 威后笑了: “我这是瞧不起你们君王? 是你不懂啊! 絮絮叨叨地问饮食起居,有无病痛,是老太太们在后宫关心侄儿的内容; 朝堂上出于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,我最关心的是齐国的兴衰: 如果年成不好,百姓就难以生存; 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,你们君王还能安居其位吗? 了解民众的疾苦,就是对齐国最大的关心,怎能说是‘本末倒置’呢?” 后胜还不服气: “百姓生活的好坏,跟我们国君有什么关系?” 威后一声长叹: “民如水,可以载舟,也可以覆舟。 你们君王还不懂这个道理? 试想: 如果百姓的收入没有保证,难以生活下去,能不造成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