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71章 纸上谈兵 (第2/2页)
“必将出于蓝而胜于蓝时”,有一次赵奢偶尔看到他在校场操练禁卫军,却摇头不满。 穿戴整齐的赵括站在指挥台上英姿飒爽、威风凛凛。 挥动令旗发出一连串清脆的指令,使将士们有条不紊地进入自己的位置。 随时按指令完在整体队形的变换,排出“一字长蛇阵”“二龙戏珠阵” …… “九宫八卦阵”“十面埋伏阵”。 做为一个老军官,不能不佩服这位年轻人排练的阵势已能达到准确、整齐、动作连贯、井然有序的高标准。 在军事演习比赛中一定能拿高分; 但做为一个有实战经验的老将,却感到在儿子的动作和气质中透析出一种既华而不实、又目空一切的风度。 与其说是军官,更像是个名“导演”,所以士兵们的进退便有如舞蹈,优美有余而缺乏杀气。 回到家中,父子进行过一番讨论。 应该承认赵括的记忆力的确非常好。 不仅能娴熟地说出各种阵式的名称、序列, 而且对阵势开、合、变形过程中,显示方位的各色旗下的士兵、战卒如何穿插进退; 各种武器的组合配置,都按规定讲得有条不紊。 这些细则,恐连赵奢也记不清楚,往往临战时视情况而定。 但赵奢还是摇头: “战争把成千上万的人置于生死关头,最为残酷无情。 所以指挥官要怀着沉重的心情,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慎重对待。 一丝一毫的轻妄都会招来灭顶之灾。 你是因善于谈论兵书战策受到的赏识而少年得志,所以特别重视读书。 读书是好事,要学会打仗,当然要读书,但战争却不能完全依靠读书,能读好书的人并不等于能打好仗。 要知道每一场战争同上次可能是有相似之处,却绝不是上一次的重复。 敌我双方的各种因素都在变化,随机应变,才具有更重的意义。 否则,你就是把天下所有的兵书战策都记在肚子里,也不一定能打胜仗。 你已经习惯在纸上谈兵了,可太危险啦!” 赵括对父亲的教训很不服气: “写这些书的人,包括您在内,不都是经常打胜仗的名将吗? 按照你们的教导为什么就不能取胜呢? 儿子虽然不如父亲,却也非弱智无勇之辈,如果让我带兵,一定要打胜一场大仗给您看看!” 赵奢知道儿子病入膏肓,又劝了几次,那种自以为是的脾气还是不改。 不愿总听教训,干脆长住宫中不回家。 赵奢见他如此固执己见,伤心至极,终于给儿子下了定论: “赵国如用此子为将,必败无疑!” 因此嘱咐妻子: “我死后如用赵括为将,你必拦阻,方保余生。” 不幸的是,平原君如今要把赵括推上将台,担任统帅。 孝成王与他共同生活多年,对他的英姿才艺,早就十分赞赏。 一直就想找个机会重用他,有人推荐,当然同意。